美國的基礎教育差已不是新鮮事。在最新的PISA(國際學生評估項目)測試中,美國學生的測試結果遠落後於中國、日本、荷蘭等教育強國,甚至不及拉脫維亞、斯洛文尼亞和越南。作為科技發達的超級大國,為什麼美國人反而教不好學生?據美國《新聞周刊》近日報道,如今在美國,有一部分人認為,以保證普通學生的學習為宗旨的美國教育體制,對於那些聰明的天才學生卻是一種愚弄。
  聰明孩子不靠學校
  美國範登比爾特大學的心理與人類發展學教授戴維·魯賓斯基在一份最新發表的報告中稱:“天才學生是美國寶貴的財富。”他們是現代文明的創造者,也是商業、醫葯、數學、科技、法律等行業的領導者。
  魯賓斯基的團隊一直追蹤美國天才學生的情況。第一批被追蹤者如今已是38歲的成年人了,他們在法律、醫學、工程、商學、教育、人文學科等領域都頗有建樹。
  在320個學生中,142個人獲博士學位,占44%。而在普通人中只有2%能讀博士。但他們的成就似乎與學校教育並無太大關係。追蹤發現,許多年來,美國的教師都把註意力集中在普通孩子身上,而僅占到0.01%的天才學生往往不受重視,因為他們似乎不需要老師就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。
  神童需要個性教育
  魯賓斯基認為,在與普通孩子的競爭中,天才學生心理上會受到打擊。“如果要我給建議,我認為教學需要有變通。”他說。
  當班上有天才學生時,老師該如何授課?魯賓斯基建議,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、而不是實際年齡來分班,把學習變成一種個性化定製。比如一個數學上很有天分的9歲孩子可以和高一學生一起上幾何課。必須註意的是,如果一個學生是微分學奇才,卻搞不懂代詞和介詞,一刀切地讓他跳級就不是明智的決定。
  梅根·湯姆林森在紐約公共服務高中教授英語和新聞學。她說,她看過太多聰明的學生浪費了他們的潛能,並將此歸咎於學校不積極培養他們成才。“有些聰明的學生僅僅滿足於獲得‘還不錯’的成績,因為他們不花力氣就能應付學校的作業。他們本可以獲得好成績、贏得獎學金、進入名牌大學。作為一個老師,看到這種情況會很沮喪。”她說。
  湯姆林森試過根據每個學生的能力來佈置不同的作業,希望可以兼顧各類學生。“有的時候我會把那些有才能的學生叫到一邊,肯定他們的能力,期待他們交出更好的作業。如果他們不情願,我也許會尋求父母的支持。”她說。
  教育改革刻不容緩
  和許多公立學校的老師一樣,教育體制的大環境讓湯姆林森倍感失望。不過,學校的支持讓湯姆林森堅持改進教育方法,讓聰明學生和普通學生都獲益。她認為,不管一個12歲的孩子有多聰明,他終究只有12歲。“他們不一定有很強的學習動力、學習技巧或是學習途徑,讓他們離成功更近一步。所以他們需要我。”湯姆林森說。
  魯賓斯基認為,美國想提高教育水平,需要從上至下的各個環節通力合作。在基層要有像湯姆林森這樣重視聰明學生的老師,而政府教育部門則要將培養優秀人才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。黃丹瓊  (原標題:美國中學不重視聰明學生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n25gnuy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